|
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~1918 |
戰間期 1919~1938 |
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~1945 |
背景 |
1.人類對歷史演進過於樂觀,認為歷史是不斷的進步。 2.歐洲各國彼此間的軍備競賽,使得各國間關係緊張。 3.各國間的結怨,使得彼此互相結盟與對立。 |
1.第一次世界大戰,粉碎了人類過於樂觀的想法。 2.威爾遜提倡-民族自決,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(民族意識抬頭) 3.因第一次大戰,美國借給協約國陣營的貸款,各國幾乎都沒還清,所以戰間期,美國提倡孤立主義者當政,並實施關稅保壘,世界各國也隨之實施,進而導致”經濟大恐慌”。
|
各國接續實施關稅堡壘,導致經濟大恐慌,有些國家(德國、日本), 為了解決經濟問題,積極對外擴張(納粹、法西斯、軍國主義),也是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。 |
導火線 |
奧匈帝國王儲 斐迪迺夫婦被塞爾維亞激進份子暗殺。奧匈藉著德國的支持(大日耳曼主義),對塞爾維亞提出嚴苛條件;賽爾維亞則藉著俄國的支持(大斯拉夫主義)與其對立,最後引發了戰爭。 |
|
1.西方戰場:於1939年,德國違反當初約定,進攻波蘭,亦是”閃電戰”的開始 2.東方戰場:於1937年,日本發動七七事變(蘆溝橋事變) *.珍珠港事件,使得東方與西方戰場合一,亦是美國對軸心國宣戰的主要理由之一。 |
陣營對立 |
同盟國V.S協約國 |
|
軸心國V.S同盟國 |
勝方 |
協約國 |
無 |
同盟國 |
結束 |
簽訂凡爾賽條約 (報仇心態:第二次大戰的遠因之一) |
1937年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(七七事件),開啟亞洲戰場 1939年 德國進攻波蘭,開啟西方戰場 |
1945年,簽訂波茲坦條約(西方戰事告終),同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「玉音放送」 (東方戰事告終) |
備註:1.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國陣營
同盟國:德、奧匈、義(義大利後來倒戈協約國)
協約國:美、俄、英、法
2.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國陣營
同盟國:英、法、俄、美、中華民國
軸心國:德、義、日